【编辑推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手打造社会心理学经典,全新编译修订重版出来
本书上一版《错不在我》于2014年出版,已断售多年。2020年,两位作者对本书做了全新修订,不仅增补了大量新近案例和议题,也对观点进行了完善。修订版采用全新译本,经过精心审校和包装设计,让这部社会心理学经典之作得以在十年后以全新面貌重版出来。在全新修订版出版之际,我们力邀王崇颖等国内心理学、社会学专家背书,为媒体与大众普及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
※精彩揭示自欺欺人的社会心理学原理,看穿趋利避害的心理防御机制
面对自己的愚蠢看法、糟糕决策和伤害行为,即使证据确凿,人们也往往会不自觉地为自己展开辩护,而不愿承认自己犯了错。两位心理学家基于多年的实验、观察和研究,分析并总结了这一普遍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原理,揭示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防御机制,解读自我辩护的本质、运作方式和有害后果,从而带领我们认清自己是如何巧妙地蒙蔽自己的双眼的。
※消解认知失调,突破固化思维,优化个人决策的启发性经典
自我辩护的惯性无所不在,支配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决策。小到日常用品的购买,大到职业规划的选择,我们下意识地都会打心底里相信,自己已经尽力做出了最好的决策,因而拒斥一切与之相悖的确凿论据。两位心理学家通过精彩的分析和“自我揭露”,帮助读者卸下心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消解认知失调,突破固化思维,改掉“先入为主”的思考习惯,从而优化个人决策。
※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改善人际关系的起点之书
自我辩护遍及我们身处的每一段人际关系之中:亲密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职场关系等。父母不愿向孩子认错、男性不愿向女性认错、领导不愿向下属认错,自我辩护的心理机制也反映了不同权力关系的构成,而情感、道德或金钱层面的风险越高,我们就越难坦承错误。两位作者在本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际关系的矛盾往往是双方自我辩护的惯性在作怪,进而引导我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认知失调,勇敢走出自我辩护的闭环,打破自说自话的无效沟通循环,实现人际关系的改善。此外,本次最新修订版还在第八章中增补了此前版本中未涉及的“自我宽恕”部分,尽管我们需要认识并意识到自我辩护的危害,但无须过分苛责自己,鼓励我们在盲目的自我辩护和无情的自我鞭挞之间,找到一条值得努力探索的中间道路,最终原谅自己。
※透视美国司法不公、民主失序的社会热点问题
最新修订版中,两位作者增补了第九章,以川普现象为索引,从社会心理学层面探讨美国社会存在的司法不公、民主失序等问题的来源,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为了对政党忠诚,选择支持危险的政党领袖时,人们会产生哪些认知失调与自我辩护,以及认知失调如何催生了这些现象和问题。在如火如荼的美国大选年,这本书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晰、更透彻地理解美国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
【内容简介】
没有人可以不带偏见地活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卡罗尔·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伦森基于多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本书中联袂揭示傲慢与偏见的运转规律及其危害,并提供克服的方法。
为什么承认“我犯了一个错误”这么难?在这本极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中,作者深入家庭、医疗、学术、商业、司法、政治、冲突和战争等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人们如何为自己的失误、有害行为或错误决定进行自我辩护,由此消解动摇自身价值感的认知失调,为自己免除责任。我们总是在不自觉地编造谎言,以迎合聪明、品德高尚、不会犯错的自我认知,而这一顽固的认知往往让我们走上愚蠢、违背良知、错误的道路。
自我辩护会加剧偏见,扭曲记忆,让我们在错误的信念里越陷越深。它会将专家的职业自信转变为傲慢,持续制造不公现象;会让爱情扭曲变形,加深伴侣间的嫌隙和仇怨;会让医生无法改变过时的态度和做法,做出错误的临床判断。
我们如果拒绝承认错误,又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呢?十几年来,作者不断更新和完善认知失调方面的研究。最新版不仅针对美国近年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更在增补的“自我宽恕”部分,深入探讨了我们如何面对认知失调,鼓励我们别怕犯错,勇敢走出自我辩护的闭环,人们在盲目的自我辩护和无情的自我鞭挞之间,找到一条值得努力探索的中间道路,最终原谅自己。
【作者简介】
(美)卡罗尔·塔夫里斯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演说家和作家,曾为《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和其他一些刊物撰写心理学专栏文章。她是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心理科学学会的成员。
(美)埃利奥特·阿伦森
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其著作《社会性动物》畅销全球。他被同时代的人评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名心理学家之一”,并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也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由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著作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研究奖三项最高奖项的心理学家。
【媒体评价】
这是一本让人坐立难安的书,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人人都回避不了的重要问题:犯错乃人之常情,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犯错之后,沉陷在自我辩护的怪圈中?这本书从“认知失调”的心理机制谈起,深入透视“错不在我”的虚幻意识与人的自尊、自信、归属感的复杂关联。发人深省的是,这本书立足于人的公民属性,指出“不愿认错”不仅仅是个人的认知误区,更是各种政治冲突、道德失序的来源,导致一系列记忆扭曲、偏见傲慢、情感变形、对立仇怨。如何找到改变与救赎的解决方案?这正是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这本书温馨的人文情怀。——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
这本书第三版的出版正值其时,深入剖析了人类如何为自身错误辩护。卡罗尔和埃利奥特两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通过案例与研究揭示了认知失调的普遍性,分析了这些行为的心理根源,并探讨了如何从中学习与和解。这本书对心理学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来说,都是不可错过的佳作。——王崇颖,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
大脑天生就有盲点,而它最聪明的把戏之一就是自我辩护,让我们以为错不在己。两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通过丰富的研究和生动的实例提醒我们正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小心它带来的误解、偏见和无休止的社会矛盾,并认识到承认、打破甚至超越人们的惯性、惰性以及固有的认知框架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然而正因为艰难,才更体现出理性的可贵。——王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人们犯错后,通常是会马上道歉,还是会尝试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人们是否会尝试用新的错误掩饰旧的错误,导致小的错误变成大的错误?自我辩护的行为普遍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和苦恼。在这本书中,两位颇有建树的社会心理学家基于费斯汀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对自我辩护行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结合大量来自现实场景的实例揭示了自我辩护在不同领域中的(破坏性)影响,同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书中饱含充满智慧的观点和对日常生活的仔细观察,集可读性和学术性于一身。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跟随两位作者找到避免落入“自我辩护陷阱”的方法。——邢采,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人人都会犯错,而承认错误是从挫折中汲取教训的关键。这本书的作者以深刻的笔触和透彻的分析,探讨了认知失调如何促使我们进行自我辩护,使我们不愿意承认错误。虽然自我辩护在短期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的自信和自尊,但长期而言,它可能加剧人际间的偏见、扭曲我们的记忆、助长不公正现象,甚至引发仇恨与分裂。这本书适合任何希望清醒地认识自己局限并持续自我提升的读者,它提供了具体建议,帮助我们正确面对自身的错误。此书也是本科生及研究生行为决策相关课程的理想教辅资料,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人类“可预测的非理性”行为的理解和洞察。——孙晓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决策心理学》课程主讲教师
这本书妙趣横生且极富启发性,当在书中照见自己的影子时,你感受到的尴尬,正是其洞见所在。——《华尔街日报》
每一页都闪耀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观察力。尽管错误在所难免,但这本书无懈可击!——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幸福课》作者
塔夫里斯和阿伦森强强联手,运用他们非凡的才能,创造出这本极富社会洞察力和科学性的典范佳作。毫无疑问,你如果不想犯错,就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作者
作者扎实的科学论证和平易近人、逻辑严谨的叙述风格让本书令人信服。我们在字里行间仿佛看到了自己领导的决策、爱人的行为,甚至只要我们足够诚实,也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性中那些幽暗复杂的谜团,一切豁然开朗。——弗朗辛•普罗斯,《奥普拉杂志》撰稿人
【目录】
附内文或者目录
修订版序言
引言 无赖、傻瓜、恶棍和伪君子:他们为何能做到心安理得?
第一章 认知失调:自我辩护的驱动力
第二章 傲慢与偏见……和其他盲点
第三章 记忆:自我辩护的“历史学家”
第四章 真善意,伪科学:临床判断中的“闭环思维”
第五章 司法中的自我辩护
第六章 爱情杀手:婚姻中的自我辩护
第七章 创伤、裂痕和战争
第八章 放下执念,勇于承担
第九章 认知失调、民主和煽动者
致谢
注释
【文章摘要】
修订版序言
本书第一版于2007年付梓,彼时的美国已陷入伊拉克战争所带来的两极分化之中。起初,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同样支持乔治·布什的入侵决定,他们坚信萨达姆·侯赛因正在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随后真相很快大白,萨达姆并没有这样做,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亦未见踪影。围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争议已尘埃落定,但政治上的两极分化却难以弥合,从亚马逊上的本书评论者身上,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一点。
当时,很多保守派人士认为我们不公正地抨击了布什,对此他们深感恼火,有些人甚至到现在还未能释怀。以亚马逊上的评论为例,有位读者给出了“非常不错,但还差一点”的评论标题,并为本书打了三颗星,他认为,如果我们没有不遗余力地尝试将自己的政治观点强加给读者,以及忽略民主党人所犯下的错误和糟糕决定,那么本书才称得上是真正不错。他建议,未来再版时应当删除所有涉及“布什撒谎”的案例,这样就不会显得太过扎眼。
还有一条与上述观点争锋相对的评论,标题是“真正好书”,并对本书给出了五星评价。这位评论者这样写到,这本书不止讨论了政治,还涉及了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她感觉本书的内容极其平衡,特别是一视同仁地探讨了两党成员的失误、自我辩解和错觉——例如,将陷入越战泥沼无法脱身的林登·约翰逊与决意在伊拉克“死磕到底”的布什相提并论。
我们对于第二条书评的欣赏程度,显然要远远胜过第一条,至于个中理由,诸位读者们在读完本书以后自然就会明白。我们感觉,那真是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精明读者,而且显然见多识广!相比之下,第一位读者则处于完全懵懂的状态。说我们有偏见,别傻了!为了做到公平公正,我们可谓是竭尽所能!说什么满篇都是“布什撒谎”的案例,却没有对民主党人说一句坏话,难道这位读者眼神有问题,全然无视我们对于林登·约翰逊的批判,以及称呼他为“自我辩解的大师”?还有我们对于共和党人的赞许,难道他也没有看到吗?在萨达姆·侯赛因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乔治·布什并不是蓄意对美国公众撒谎,他只是做了所有领导者以及我们普通人都会做的事情:对自己撒谎,以此来论证自己所做决定的合理性。这才是本书中我们的主要观点,对此,上面的第一位读者怕不是有什么误解?此外,我们也想为自己辩解一下:我们开始创作本书之时,布什尚在总统之位,那场代价高昂的战争亦正在分裂美国,但其余波直至今日仍未消散,中东地区依然处于持续战乱中。就开篇的震撼性或重要性而言,还有什么其他案例能比这更适合呢?
针对第一位评论者的评述,我们给出了畅快淋漓的自我辩护,然而在陶醉之余,我们不免要面对这样一种可怕的疑虑:“先别急着开心——我们真是对的,还是说我们只是在为自己辩护?说不定他说得有道理呢?这简直太令人震惊了!” 身而为人,我们都会无可避免地掉入我们在自己书中所描述的思维陷阱。没有人可以不带偏见地活着,我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偏见。但我们创作本书的初衷,便是为了理解偏见,并揭示它们在人类——包括我们自己——生活各个角落中的运转规律。
在本书首次出版后的几年里,读者、书评家、街坊邻里和亲朋好友都曾给我们发来过评论、研究以及个人经历。来自牙科、工程学、教育和营养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在敦促我们增补章节,介绍他们与拒绝关注数据的顽固同事打交道的经历。还有一些来自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友人们,自发组成了“错不在我”小分队,由此我们知道了在他们的国家里,有不少人都在运用这一经典表达。
同时我们意识到,修订版的内容量可以很轻松地超过原版,但所承载的信息量却有可能与之不相匹配。在2015年的第二版中,我们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更新,并提供了某些组织试图纠正错误和终结陋习的实例(譬如,涉及刑事起诉、审讯方法、医院政策和科学中利益冲突的一些案例)。令读者们感到可悲但不意外的是,这些系统性的纠偏还远远不够,在某些领域,那些感受深切却并不正确的信念,例如反对为孩子接种疫苗,甚至变得更加根深蒂固。我们对第八章的内容做了较大改动,解决了我们在第一版中有意回避的一个难题:有些人无法为自身失误、有害行为或错误决定找到正当理由,并因此遭受各种心理困扰,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内疚、悔恨和长期失眠,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置?我们在书中所提供的研究和见解,可能有助于人们在无意识的自我辩解和无情的自我鞭挞之间,找到一条值得努力探索的中间道路。
就在本书第二版面市后不久,唐纳德·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围绕着政治、民族、种族和人口方面的紧张关系,近几十年来本就一直在潜滋暗长,由此更是快速恶化。当然,左派和右派、进步派和传统派、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政治两极分化,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现今在世界各地仍然随处可见,这对立的双方都在通过自己偏爱的视角看待世界。不过,特朗普现象在美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此人是有意违反政府的各种规则、规范、协议和程序——对于这些行为,他的支持者拍手称好,反对者厉声谴责,很多他以前的竞争对手甚至逐渐认可。当你读到这本书时,无论特朗普在任与否,美国人都必须长期面对他在总统任期内所遗留下来的道德、情感和政治残余。
共和党候选人鲍勃·多尔(Bob Dole)曾将比尔·克林顿描述为“我的对手,而非我的敌人”,他这番充满教养的言辞仿佛出自多年以前,但实际上,它诞生于并不久远的1996年。现在看来,相较将对手(甚至普通异议者)视为不忠叛徒和死敌的唐纳德·特朗普,鲍勃·多尔的表述显得是多么的古雅。因此,在新增的结束章节中,我们仔细审视了特朗普、他的政府及其支持者形成上述观点的过程,以及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民主所造成的毁灭性后果。一旦理解了从对手到敌人这一缓慢但有害的思维转变,我们就能慢慢找回初心,这便是我们创作此章节时的希冀所在。
——卡罗尔·塔夫里斯和埃利奥特·阿伦森,2020年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