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Free Shipping to West Malaysia when you spent RM40 and East Malaysia when you spent RM150.
Sale

《她们和她们》《人物》杂志女性报道集 | 12个真实的女性故事 | 女性励志 | 活出自我

讲述这个时代女性的命运和心灵。

从乡村到都市,从不惑到耄耋。

她们遭遇困境,她们奋力挣扎,她们经历苦难而保有天真。

 

RM44.80

Backorder
Estimated dispatch in 5 weeks.

Available on backorder

【编辑推荐】

1.女性面对自己,成为自己。这些故事里的女性,她们年纪不一,个性迥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她们都曾拥有希望与梦想,也曾遭遇困顿与打击,承受着身体的疼痛与精神的挣扎。最重要的是,她们都在尝试面对自己,忠于自己,成为自己。

2.女性彼此看见,一同前行。女性作者将自己作为方法,走近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人,打量一颗颗明暗交织的心灵,发掘每个女性的复杂与细微之处。她们写下的故事宛如一座座桥梁,连接起了被访者、读者还有她们自己。原本独自跋涉的女性,借由文字彼此看见,相互抵达,一同走在探索自我与世界的路上。

 

【内容简介】

《她们和她们》是《人物》杂志的女性报道集,既呈现独特细腻的个体生命经验,也关注结构层面的变化及其影响。三位作者走近那些多姿多彩、经历各异的主人公,探寻她们的生活与心灵,描述她们的爱欲与梦想、迷惘与挣扎。女性作者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也勾画出自身的生命图景。从无声到有声,从陌生到相逢,从一个人抵达另一个人,这些散发着光与热的文字,让共鸣发生,让理解实现。

 

【作者简介】

安小庆

四川凉山人,彝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代表作有《葬花词、打胶机与情书》《平原上的娜拉》《香港为什么有那么多“疯女人”》《韩国演艺圈:父权幽灵下的“绞肉机”》等。

林松果

湖南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长期关注女性及公共政策议题,代表作有《前妻》《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东京不见叶诗文》等。

李斐然

山东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喜欢科学、古典音乐,擅长国际及科学、科技报道,代表作有《张弥曼:只属于极少数人的夜晚》《马布里:一个生存故事》《悬崖上的物理学家》《许渊冲:与平庸作战》等。

 

【媒体评论】

这当然是一部女性之书。女性写作者,在书写女性故事的同时,也勾勒了自我生命的轮廓。第一次,《人物》杂志把作者推到台前,请她们袒露自己的人生。我们不想再让她们以客观的名义隐于背后。我们见过她们生命的火光,如何照亮了她们的采访和写作。她们以自己为武器,去撬开主人公生活的外壳,寻找女性精神底层的共振,去完成一个故事。

——张寒(《人物》杂志主编)

女人的故事,属于女性的生命的篇章。娓娓道来中的张力,平实默契间的低吟。女性笔下的女性,你的素描,我的心影。沉稳从容的文字,如细密的网打捞起平凡、疼与欣悦的时刻。

——戴锦华(学者)

小庆、松果和斐然是国内最好的人物记者,她们的人物写作如涉渡之舟,连接起故事中的人与远方千千万万的陌生人。我们不是刘小样或宋小女,但我们从她们身上分辨出自己,我们想到母亲和更多女人的生命;我们可能从未到过关中平原或长丰县内,但我们借由她们的笔看见和听见那里,为那里的人和事而留下热泪或涌起希望。在《她们和她们》里,我们也有幸读到这舟自身的故事:是什么打磨了她们的笔,是什么让她们选择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是什么让她们握住了这个世界上从未有人在意或倾听的故事。

性别的视角一旦获得,便难以再失去。如果它带来的是希望,那么通向这希望之路荆棘丛生;如果它带来的是痛苦,那么我们宁愿被这痛苦刺得更加清醒,而不肯返回未获启蒙的温柔之乡。我们走定这一条性别平等的道路,既是我们自身生活的结果,也来自其他女性经验的启示,二者无法区分开来,我们的路缠绕在一起,连着母亲和女儿,也连着奴役与自由。而性别平等不仅仅是女性的愿望和事业,因为,“只要有一个女人向自身的解放迈出一步,定有一个男人发现自己也更接近自由之路。”

——随机波动StochasticVolatility(中文播客)

《人物》不是一本女性刊物,但它对女性话题的研究、女性话语的表达、女性处境的书写,都十分精准!仅就这本书而言,从顶层设计试验、性别问题纳入决策主流,到个体生命的性别困境与性别抗争,再到女性本体的内在探索和历史传承,都有严谨、深入又真切动人的表述,连公共厕所坑位比例、公交车手把杆儿高度这类细小而专业的性别问题,都有思索和涉猎,作为非性别专业出身的作者,她们真的是非常优秀!同时,作为非专业性质的写作,她们的关注点会随时溢出性别话题之外,带给我们更丰富的思考。比如宋小女的故事,那是个女性故事而不是个性别故事,其背后的复杂有趣,关乎人性,而不仅仅关乎女人性。

——张越(资深媒体人、主持人)

我们总能在他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希望每个女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他人指定的人生。

——郭柯宇(演员、歌手)

在《她们和她们》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很多“用力”活着的女人,有的为生活,有的为理想。唯一相同的是,她们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不辜负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我,也要努力做这样的人。

——孙俪(演员)

《她们和她们》是一群女性的故事,书写者和被书写者都是女性。她们真实、敏锐,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着无可替代的洞察。她们的故事值得细细打量。

——李一诺(“一土教育”创始人)

 

【目录】

序一 迷思与守望
序二 她们和她们

平原上的娜拉
自由之路,《半边天》往事
龙丹妮:酒神带领众人狂欢
一艘自己的涉渡之舟

在长丰,女性向前一步
免费HPV疫苗,一座城市给女孩们的礼物
前妻
外婆在厨房写作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审判一个新手妈妈
张弥曼:只属于极少数人的夜晚
旁观者的谜

 

【文章摘要】

平原上的娜拉

失踪的女人

张越一直在等一个女人的电话。差不多十年了,那个号码再也没有打来。

第一次接到女人的电话,还是遥远的2001年的秋天。那时,世界还笼罩在千禧年乐观和浪漫的余晖中。那是《半边天》栏目开播的第六年、女人结婚的第十年。

距离北京1100公里的关中平原深处,电话从一座簇新的红砖院落中拨出,由《半边天》栏目组的策划王峻接起。此前大半年,这个农村女人给栏目组写来数封长信。在其中一封信中,她写道:
“在农村,有钱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闲聊,但不可以去逛西安。不可以有交际,不可以太张扬,不可以太个性,不可以太好,不可以太坏。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你要打破它,你就会感到无助、无望、孤独,好像好多眼睛在盯着你。不需要别人阻止你,你会自觉自愿地去遵守这些规矩。”

王峻对这封信赞叹不已。他揣着这封信,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见人就读。在另一封来信中,女人描述了自己生活的地方:“夏有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秋有青纱帐一般的玉米地……可是我就是不喜欢这里,因为它太平了。”

来自平原陌生女人的书信和电话,震惊了栏目组的每个人。在《半边天》诞生的最初几年,观众看到的多是都市女性的故事,鲜少听到来自村庄和边地的女性声音。女人在来信中所写的,也与过去农村妇女的主流叙事殊为不同。

《半边天》主持人张越和同事们敏感地捉住了这个声音。2002年3月23日,《我叫刘小样》在《半边天》周末版播出。那是观众第一次在国家电视台的平台上,听到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内心的呐喊。

在北地冬季的漫天风雪中,刘小样穿着一件大红的外套,坐在灰黄一片的天地和田垄间,向张越讲述她对生活和所处世界的诸多不满:
“人人都认为农民呀,特别是女人,她就做饭呀,她就洗衣服呀,她就看孩子呀,她就做家务呀,她就干地里活儿呀,然后她就去逛逛呀,她就这些……你说做这些要有什么思想,她不需要有思想。”刘小样咬咬牙,“我不接受这个。”

“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我不要我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我就很满足。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这就很好了。我不满足这些的,我想要充实的生活,我想要知识,我想看书,我想看电视,从电视上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因为我不能出去。”

所有看过那期节目的人,都记住了电视机里那个始终微微抬高着下巴,做出不服从的姿态,颧骨处的皮肤发红,像是正发着一场高烧的红衣女人。

在21世纪之初的北方平原,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最厚重的核心地带,刘小样忍受的,是“一种奇怪的躁动、一种不满足感、一种渴求”。

这种来自女性的悸动和渴望,第一次为世人所关注,是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作家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奥秘》一书中,刺破历史文化语境形塑和压抑下的美国郊区主妇神话。

“当她整理床铺时,当她去商店买日常用品时,当她选配沙发套子时,当她跟孩子们一块儿吃花生酱夹心面包时,当她开着汽车去接送童子军的小家伙们时,当她夜里躺在丈夫身边时——她甚至不敢在心里对自己发出无声的诘问:‘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

来自中国北方平原的农村妇女刘小样,在半个世纪后,发出了同样的呼喊和不甘。

这不仅仅是一个农村选题,或者一个女性选题。穿过性别、地域、阶层的阻隔,刘小样的表达,是对“人”的本质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越觉得,“刘小样既是她自己,又是我们每一个人——她是‘一个人’,同时她也是全世界”。

《我叫刘小样》因此成为《半边天》最著名也影响最深远的一期节目。“刘小样”这个名字,从北方的平原走出,成为不同世代观众心中的一个暗号,在之后的20年里,不断引发识别和回响。

刘小样和张越,两个同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生存环境截然不同的女性,因为20年前那场风雪中的对话,成为之后彼此生命的观察者和参与者。

在节目播出后的若干年,她们在电话中交换着彼此的生活。这些电话从客厅、麦田、工厂、县城、学校、商场、车站、外省打来。在电话里,刘小样告诉张越,她做了什么,她去了哪里,她在计划什么,她又因为什么而雀跃和哭泣。

从2010年起,这样的电话消失了。没过多久,张越的手机坏了,系统重装后,通信录全部丢失。她失去了刘小样的联系方式……

Weight 0.6 kg
Dimensions 14.8 × 1.3 × 21 cm
Author

, ,

Date Published

31/10/2022

Format

Paperback

ISBN/Ean

9787520727891

Language

Pages

332

Publisher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Only logged in customers who have purchased this product may leave a review.

《她们和她们》《人物》杂志女性报道集 | 12个真实的女性故事 | 女性励志 | 活出自我

RM44.80

Available on back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