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知名思想家、心理学家海特引爆教育革命,席卷全球的现象级畅销书: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连续32周霸榜半年后再次登上榜1;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年度书单推荐;荣获美亚、德亚、英亚、澳亚畅销排行榜;Goodreads年度最佳非虚构奖;《泰晤士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提出“我们在现实世界对孩子过度保护,在虚拟世界却保护不足”“孩子需要社交,而不是社交媒体”等时代性的青少年教育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一问题不该只是父母的责任。成为当今抚养子女、与年轻人合作或教育年轻人群体的重要著作。
从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数据到心理学实验,用科学证据揭示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根源。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全面的分析框架。
破解数字时代养育困局,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四大具体的行动建议,为父母、学校、社会提供行动指南,并在正成为一场全球性运动。
18位心理学界、教育界、科技界的巨匠和意见领袖,联袂撰写近4万字的深度导读,包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帆书App创始人樊登;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彭凯平;苇草智酷合伙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新东方直播间CEO张晓楠;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北京十一衢州实验中学校长孙清亚;蒲公英教育智库创始人,新校长传媒总编辑李斌;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校长陆彬;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教育0》作者顾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研究员田宏杰;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学部副校长、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宋晶;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赵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合作发展中心主任杜文雅;浙江省教育督学,浙江省新思维教科院院长蒋莉;新学说传媒创始人& CEO吴越;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童心陪伴负责人林炉生。
【内容简介】
95后是第一代进入青春期时不断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即Z世代。“手机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构成了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保护,这让孩子无法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在网络上的保护不足。这对孩子产生了4大伤害:社会剥夺、成瘾、注意力碎片化、睡眠剥夺。
Z世代数字原住民在虚拟世界遭遇成长危机:对女孩来说,社交媒体让女孩重度焦虑:①滤镜、美颜、社交媒体经过美化的生活会让女孩产生外貌焦虑,加剧青春期女孩的不安全感。②女孩更容易分享情绪,让焦虑情绪传播。对男孩来说,游戏和视频让男孩深陷孤独:网络游戏和智能手机让男孩有更多途径逃避现实,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高度依赖手机和社交媒体会导致人类的精神退化,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危机。作者呼吁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来结束这场手机带来的精神疾病的流行,并给出了四大行动方向:①社会:通过互联网立法,鼓励孩子多在现实中自由玩耍;②技术:互联网科技公司用技术手段保护孩子;③学校:为孩子提供远离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的环境;④父母:做好虚拟世界的园丁。
【作者简介】
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知名思想家、社会心理学家。
1992年,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 在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职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
2001年,荣获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2012年被《外交政策》评选为“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2013年被《展望》评选为“世界顶级思想家”之一。
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点击量超过900万次,100多篇学术文章被引用近10万次。
已出版畅销书《象与骑象人》《正义之心》等。
【译者简介】
赵学坤
北京大学文学学士,日本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学硕士。《让慢热晚熟的男孩早开窍》《笨小孩也能上名校》“德雷尔一家”系列的译者。
【媒体评价】
作为父母、中小学校长老师,如何避免下一代毁于“手机式童年”,多玩耍,更独立,真成长,乔纳森·海特的4条建议可操作,很及时。也(更)该读读本书的,还有企业家、管理者和工程师们,产品和服务守住向善底线,保护和帮助到了未成年人成长,不发动和参与以“瘾”为饵的竞次博弈。疾速走向人机与共,边界行止务须清醒。——杨斌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海特先生在《焦虑的一代》中并不是让孩子远离网络,而是提醒要注意智能手机里的社交媒体。因为过早拥有社交媒体账号的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总在口袋里揣着一个“门户”的孩子,能轻而易举地与真实世界隔离,进入社交媒体经过美化的他人生活,并在别人“精彩生活”的映衬下,对自己的生活失去兴趣,这就是现在孩子容易焦虑的原因。孩子沉迷在社交媒体和游戏的虚拟世界,就没办法得到真正的人际交往锻炼。海特先生在书中分析得非常透彻,我推荐每一位有社交媒体账号的人都读一读。——樊登,帆书App创始人兼首席内容官
我要向孩子们推荐这本书,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陷阱、风险、挑战的时候,才能提早做准备,防止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在无所知晓中落入陷阱。我要向父母们推读这本书,因为冲在前面拯救“焦虑的一代”的一定是他们的父母。只有了解孩子们面临的心理冲击,父母们才会有更多同理心,对孩子多一些关怀和理解,不会把孩子的问题当成他个人的问题,会意识到有些问题是时代的挑战,是科技的冲击。这本书也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关注。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和影响者,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既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也创造了这个时代。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前院长
海特说,当你换上智能手机,拥有前置摄像头、Instagram 和高速数据的那一天,那就是这个设备可能变成你的主宰的那一天。对孩子来讲,他所说的“童年大重构”便是指这样的时刻。那么,经历了重构的孩子会如何长大呢?……无论如何测量,年轻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曾经他们是最幸福的群体,现在却变成最不幸福的。由于成年人没有在青春期保护他们,这可能会对他们的大脑产生持久的影响,因为青春期是一个如此重要的阶段。——胡泳,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焦虑的一代》与其说是家教书,不如说是父母的自我疗愈书。海特先生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焦虑根源,更提供了一种跳出系统,重新审视自我与孩子成长的新视角。这本书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如何在技术的洪流中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权,同时也照亮了回归本真、重拾生活主导权的可能路径。在这个信息爆炸、算法驱动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困在了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中。我们的孩子,作为未来的希望,更不应被这些无形的枷锁束缚。——张晓楠,新东方直播间 CEO
《焦虑的一代》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在于此:如果一代人普遍产生了焦虑,那一定是时代的问题。时代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加适合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让孩子获得充足的睡眠、真实的社交环境,让孩子能将注意力放在更有价值的事上,保护孩子远离令人成瘾的电子产品。海特先生提出的不仅是教育命题,更是文明命题。当社会为孩子的童年腾出喘息空间时,一代人都将重获滋养心灵的阳光。——徐凯文,大儒心理创始人
《焦虑的一代》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好书。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这一代年轻人焦虑的根源与现状,更为我们提供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深刻洞察与切实建议。作为教育工作者、父母或关注孩子未来的人,我们应该认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孙清亚,北京十一衢州实验中学校长
作为一名教育深度观察与研究的专业人士,在阅读乔纳森·海特教授的这本译著时,我依然被其中建立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全球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比例与程度震惊了。……本书用翔实的数据比较告诉我们,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尤以智能手机、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为标志,所有人的生活方式都一夜改写,并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给一代未成年人的心理带来了巨大创伤。……我们需要一场事关教育生态的“系统重置”。 本书zui值得推荐的,是其中不仅有对儿童青少年问题深刻的洞见,更给出了大量专业的解决方案,大部分思路对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而言,也具有借鉴意义。——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创始人,新校长传媒总编辑
在《焦虑的一代》里,作者乔纳森·海特列举了大量的研究数据,论证了这一代孩子面临的焦虑处境,并指出社会剥夺、睡眠剥夺、注意力碎片化、成瘾是这一代青少年遭受的 4 大伤害。而这一切,都是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的。自由玩耍的童年逐渐退场,手机式童年开始兴起,男孩越来越孤独,女孩越来越焦虑,生命力在渐渐退化。所以,我们的孩子今天所面临的焦虑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时代特征;不是中国孩子才有的问题,是全世界未成年人都面临的挑战。——贺岭峰,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焦虑的一代》是一部开创性著作,深刻影响了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对学生使用科技产品的态度。作者以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剖析了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与心理健康威胁的关联。他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与父母开始深刻反思社交媒体和电子设备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业发展的深远影响。这本非凡著作引发了关于科技产品使用习惯的审慎思考,使家庭与教育者在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定使命中紧密联结。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们正在探讨如何统改合理使用科技来锻炼学生应对数字时代挑战的能力。我们真心建议每个学校都应该研读这部重要著作,它将让教育工作者思考科技应用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微妙平衡,为教育找到更清晰的方向。——陆彬,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校长
对于那些持更自由的教育观,对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持更宽松态度的读者,则很有可能觉得作者是不是有点过于保守和谨慎了。毕竟,人类对于人的发展方式、认知模式等的理解还有很多未知,而虚拟世界带来的可能性也不能因噎废食。如此严格地限制孩子们进入虚拟世界会不会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 作为一个密切关注人的发展成长和教育创新的人,我完全理解这种想法。我个人的态度是,作者在书中指出的现实世界带给人的成长发展的因素都是本质性的,是经过百万年人类这个物种的历史验证的,也是有严谨科学研究支持的。我们一方面可以探索虚拟世界带来的未知的潜力和可能性,同时也要将书中提到的那些助力成长的因素作为红线来做一个“警报器”,任何的探索都不应触发那些警报。——顾远,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教育 3.0》作者
面对玩耍式童年的退场和手机式童年的兴起,父母会觉得没有办法、无能为力。乔纳森·海特提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父母作为个体会遭遇集体行动的困境。……我们不想让孩子使用智能手机,但别的孩子在交流游戏的话题时我的孩子不懂,别的孩子在网上社交时我的孩子没朋友,我的孩子质疑“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带手机,我却不可以”时,怎么办?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不能只靠一个家庭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要一起来重视自由玩耍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丰富和改善现实世界的玩耍体验,探索未成年人手机管理模式,让孩子有更少但更好的线上活动体验。通过我们的合力,让玩耍式童年返场,让孩子在现实世界中成长,让孩子用发现模式探索他们的人生,找到属于他们这一代的快乐和幸福。——田宏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通过详实的研究资料、生动的案例分析以及深刻的理论解读,抽丝剥茧般地揭示了这些变化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侵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防线。这本著作像是一把具有神奇魔力的钥匙,为父母们打开了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让他们明白那些平日里难以察觉的因素是如何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对于教育者而言,它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针,促使他们重新审视现行的教育模式和环境,思考如何在教 育过程中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心灵;而对于每一个关心社会现象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则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时代对下一代成长的深刻影响,从而引发我们对整个社会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的进一步思索。《焦虑的一代》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值得每一个人用心去研读。——宋晶,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学部副校长、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当扎实的数据与科学的分析华丽丽摆到眼前,相信每个人都会摒弃掉那最后一丝丝侥幸心理。智能电子设备与互联网对儿童与青少年的“合力异化”,立竿见影的伤害与长期的负面影响,都必须立刻正视,马上反击。让孩子们的童年与互联网电子产品物理隔离,为孩子们提供现实交往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由玩耍”和“有目的探索”间平衡切换,将是这个时代成年人给孩子们最有意义的托举。——赵蔚,启行营地教育创始人
我强烈建议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包括教育官员、校长和一线教师,以及广义的教育工作者——父母都阅读此书。它不仅能帮助加深对当前教育挑战的理解,还为解决这些困扰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书中有很多关于美国儿童的焦虑问题成因机制和解决方案的表述,虽然在具体数据上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逻辑架构以及详实的案例剖析,为我们思考自己的孩子如何应对AI时代的挑战,解决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杜文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合作发展中心主任
海特先生提出的若干条建议,直指我们养育和教育孩子时犯下的两大过错——“在现实生活中过度保护孩子,在虚拟世界中对孩子保护不足”。这些建议理解和落实起来并不难,比如,他建议父母在孩子 14 岁左右才可以给孩子第一部智能手机,16 岁前杜绝社交网络,大量增加孩子的自由玩耍时间,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等等。事实上,这些建议和我平时经常跟父母们说的“生活养育”异曲同工,只是,我尚缺少海特先生这等将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哲学思想融会贯通,且通俗表达于纸上的深厚功力。因此,这本书,举双手推荐给父母朋友们。——蒋莉,浙江省教育督学,浙江省新思维教科院院长
作为一位10岁男孩的父母,此书犹如在迷途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前行方向。书中通过详实的论据充分证明,对于在手机式童年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其所面临的伤害绝非仅仅是注意力碎片化,还包括睡眠剥夺、社会剥夺以及成瘾等问题。而这些因素直接促使经历手机式童年的孩子心理危机爆发。身为国际学校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或许我应该采取一些行动了。——吴越,新学说传媒创始人&CEO
在《焦虑的一代》中,作者指出,父母和社会互助系统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方面都陷入了集体行动困境。父母、学校、社群的最优策略都是“随大流”:始终密切监督孩子,以免承担责任,即使这么做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书中的这些观点解释了我这些年在养育中的深切感受。其核心论点让我印象深刻,即父母们养育孩子的大趋势:“现实世界中的过度保护和虚拟世界中的保护不足。”……让我们放下焦虑,还给孩子一个“放养”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林炉生,中华慈善总会幸福家园·童心陪伴负责人
【目录】
中文版序 我与中国父母的共鸣:一起面对“手机式童年”的挑战
前言 失落的童年
第一部分 Z 世代成为焦虑的一代
第1章 Z 世代成为焦虑的一代
第二部分 玩耍式童年的退场
第 2 章 成长的需求:慢慢成长、自由玩耍、现实交往
第 3章 成长的动力:冒险式玩耍对儿童发展意义深远
第4章 成长的阻碍:缺失的成人礼对青少年心理影响重大
第三部分 手机式童年的兴起
第 5 章 孩子面临的 4 大伤害:社会剥夺、睡眠剥夺、注意力碎片化和成瘾
第 6 章 焦虑的女孩
第 7 章 孤独的男孩
第 8 章 精神的提升还是内在的退化
第四部分 合力守护孩子们的健康童年
第9章 时代呼吁的集体行动
第 10章 社会可以做什么
第 11章 学校可以做什么
第 12 章 父母可以做什么
结语 把童年还给孩子
致 谢
注释与参考文献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