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与人之间最为深入的关系,本质上是心与心的关系。彼此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关系才会长久。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缺少对他人和对自己感受的关注与接纳。述情,就是勇敢面对自己的感受、保持觉察,并能灵活、如实表达;让彼此内心深处的柔软相互连接、相互理解。但述情这种能力目前还未得到足够的认知与重视。
本书通过介绍述情以及这种能力背后的心理功能,向读者系统地阐释了述情这一心理学概念,并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述情障碍的成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让读者认识到述情对于心理健康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本书也提供了一些述情技巧的方法与练习,方便大家更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情况来学习并提升自己。
【作者简介】
赵永久
资深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曾担任多家卫视特邀情感心理嘉宾。
自2008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讲授与述情相关的《爱的能力》系列课程,收获广泛好评。
著有《爱的五种能力》等长销书。
【文章摘要】
自序
述情作为一种能力,对于表达自己、与人沟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述情的能力,我们就难以真正地让别人理解我们,也难以真正地与别人建立心与心的连接。
遗憾的是,我在这些年的工作中越来越发现,述情这种能力目前还并不为更多人所认识和熟练掌握。最直接的原因是,很多人从小成长的环境中缺少述情的氛围,也可以说是缺少一种对自己的内心感受时刻保持觉察与面对的习惯。实际的生活中,很多人更多关注的是对错、面子等,而非自己的感受。
这会给人们的心理健康、情感生活、人际关系,甚至职业发展等都带来不利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不少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们也不会意识到互联网的缺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你从小到大会听到很多人在聊天、沟通,甚至吵架。如果你仔细去听大家所说的内容,就不难发现,除了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等信息资讯外,人们所表达的要么是自己对一些人和事物的看法、评价,要么是抱怨等情绪的宣泄。即便在聊天的内容涉及眼前这个人时,大家也都很少提及自己的感受。
比如大家通常会说:
“你这么做是不是很不合适?”
“你这个人太不够意思了!”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还说我自私!好,既然我自私,以后你的事情别找我了。”
“那个人很厉害。”
“这个人太差劲了。”
等等。
这些,都不是述情。
述情,简单来说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也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核心。在很多情况下,沟通的目的除了传递信息以外,就是要获得彼此在感受层面上的理解与共鸣。人际之间,
不谈感受的沟通也根本算不上心与心的沟通,是没有打开自己的沟通,其深度与质量也都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们都身处人群中,但在心灵层面上,我们其实都还活在孤独之中。
不过,虽然述情还不为太多人熟知和掌握,但这种表达方式却也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古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所说的“动之以情”虽然并不完全直接等同于述情,但也足以说明古人早就懂得要想使沟通有效,表达和关注感受是必不可少的。
近代以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界对述情也已经有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不少心理学家也注意到了述情与人们的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他们发现那些不会述情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20 世纪70 年代,已经有心理学家定义了“述情障碍”(Alexithymia)这一概念,也有心理学家称之为情感难言症,并明确指出了不会述情不仅是一种情绪表达方面的障碍,也是一种对自己情绪觉察的缺失。心理学家还发现对他们进行谈话式的心理治疗也往往较为困难,因为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后,心理学家们陆续开发出了一些量表,以此来帮助人们测量自己是否存在“述情障碍”。
后续的心理学家也在持续关注述情,并取得了一些理论发展。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的一致性沟通理论,主张沟通时要表里一致,还要兼顾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以及当时的情境,其中提到的表达自己感受的部分就有述情的色彩。她的理论强调“表里一致的第一层次主要关注与我们的感受保持接触,接纳它们,向别人承认它们,以及对它们进行处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的学生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理论模型,主张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而非暴力相向,其理论核心也包含了述情的内涵。
可以说,当前,但凡一个心理学家在谈沟通,就一定是少不了述情这个内容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最深入的沟通一定包含了感受层面的交流。
不过,他们所探讨的往往都是整个沟通过程,同时兼顾了述情和共情[1]两种能力,既关注到了表达自己感受的方面,也关注到了聆听、理解、接纳对方感受的方面。萨提亚的理论甚至关注到了沟通时彼此所处的情境这个角度。这些都属于宏观地研究人与人之间整个沟通过程的做法,其意义和贡献都是非常重大且卓越的。
相对他们的研究,我想要探讨的则更微观一些。首先,我只想重点关注述情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就是关于表达自己的这个部分,这与他们既关注表达自己,又关注倾听、理解对方有所不同。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聚焦于对述情的深入探讨,让大家可以对述情的概念和意义有更深的理解,对述情能力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多关注。
其次,我也觉得,在实际的生活中,相对于理解他人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被不少人忽视得更严重一些。比如,单就“共情”和“述情”这两个词而言,我相信对“述情”一词感到陌生的人肯定会更多一些。如果有一天大家对“述情”这个词的熟悉程度也能像对“共情”一样,我想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同时,我还想从精神动力学[2]的角度对述情这种能力的心理背景及形成原因,以及对那些不擅长述情的人的心理原因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从而方便大家更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情况去学习和提升述情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会介绍一些述情的方法、时机、句型等,方便大家实践;还设计了一些练习,并提供了一些常用感受词的例句,希望可以对大家阅读本书后的自我练习有所帮助。
希望我所做的工作是对之前的心理学家所做工作的深入和细化,更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人提升述情能力,从而拥有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本书中的案例,大多来自我的亲身经历或观察,希望这样可以离大家的生活更近一些,方便大家理解。为了保护学员和来访者的隐私,书中所涉及的案例都已经进行了抽象化和匿名化处理,并不会特指某个具体的学员或来访者。
十几年来参加我线下课程[3]的学员在课后给予的反馈,让我对于述情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我完善本书的理论体系很有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刘汝怡女士在本书成稿和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述情这种能力是很多人所不熟悉的,对于那些原来说话时喜欢讲道理、论对错的人而言,想要发展这种能力无异于重新学习说话,的确是一个需要下点功夫的过程。不过,当你开始使用这样的
方式与人沟通时,你可能很快就会发现它的效果与魅力了。
如果你以前并不擅长述情,如果你希望在生活中可以获得爱人、父母、朋友、同事、孩子……更多的理解,那就可以从这本书开始,通过练习提升自己的述情能力。
述情,是用自己内心深处的柔软去连接他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就像是从自己的内心伸出一只触角,去连接那只从他人内心深处伸出的触角。一旦连接成功,你就不再是独自一个人,也不再孤独,
而是与他人在一起、与这个世界在一起的。
希望我们都能有与我们在一起的人!
希望这本书能对你有所帮助!
赵永久
2022 年2 月3 日于北京
[1] 也译作同理心,这两个词都是由“empathy”这个英文单词翻译而来的。在实际应用中,同理心更多被用作名词,共情更多被用作动词。
[2] 又称动力心理学、心理动力学或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各种行为背后由强大的潜意识力量驱动。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 5 月 6 日—1939 年 9 月 23 日)的理论发展而来。
[3] 指作者自2008 年起在北上广等地开办的《爱的能力》系列线下课程。——编者注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