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多视角 双线索,全面梳理互联网发展脉络
这本书通过个人、企业、投资人等视角,利用人物与事件两个线索全面且富有逻辑地展示了互联网崛起的过程,帮助你完整地了解互联网时代的起伏变幻。
2.融合各界知识,展现一场综合性的历史盛宴
社会学、电子技术、商业、媒体……这本书将各种领域的知识联系在了一起,深度剖析各界人士如何从不同的底层逻辑出发,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网络生活。
3.提供电影般的阅读体验,纸书上的互联网发展纪录片
这本书以幽默的语言揭示了令人惊讶的名人怪癖和未知故事。作者通过各种细节描写塑造了这个时代的生活画面,并为其添加了色彩。互联网时代于你而言,不再只是遥远的新闻头条中的各种资讯。
【内容简介】
1995年的一天,网景公司举行了IPO。在那一天,它用大约1分钟的时间,变成了一家价值21亿美元的公司,在金融媒体和各界评论家的震惊中,拉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序幕。
在此后的20多年里,互联网世界风云变幻:微软从掌舵人被迫变成了大船上的一名乘客;投资者提出的实现盈利的要求被互联网公司集体回绝;23岁的扎克伯格多次拒绝10亿美元的收购邀请……在这场前所未见的游戏中,掌握了互联网进化逻辑的玩家得以大获全胜,而选错路线甚至过于超前的玩家则惨遭淘汰。
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其发展过程有着什么样的规律?人们怎样利用这一技术变得富有?它如何经各界天才的改造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又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互联网时代与人类社会如何互相成就?
这本书讲述的并非互联网本身的历史,而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互联网就像一趟高速前进的列车,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有了解这趟列车驶过的路,才能在奔向未来的旅程中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作者简介】
(美)布莱恩·麦卡洛
·20年科技行业经验
·知名博客“互联网历史”主持人
·互联网企业ResumeWriters的创始人,求职类企业WhoToTalkTo和WhereAreTheJobs的联合创始人
·2016年成为TED常驻演讲者
【媒体评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消费互联为特征的互联网上半场已经过去,现在已进入以产业互联为标志的下半场。吸取上半场的经验与教训,互联网的下半场一定会更精彩。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业的丰富史料,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李国杰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写作互联网史几乎是一件愚蠢的事。作为一个实体,互联网是如此分散和多样,以至于无法被总结;而作为一个主题,它又是如此宽泛,以至于任何描述都无法做到连贯和全面。此外,互联网的变化如此之快,以至于任何尝试写出的历史都有可能在出版时变得过时。所以,麦卡洛很诚实,他说自己写的不是互联网本身的历史,而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大约从1993年到2008年。这本书主要展示的是企业的作用,在这个故事中,科技公司是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力量。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作为互联网世界的国内全程亲历者之一,书中所讲的沉浸式故事,对我来说还真就是“件件心中有,可惜笔下无”。啥叫适者生存,啥叫赢者通吃,啥叫“消灭你,与你何干”?读罢此书后,你将找到更精彩的答案。总之,此书值得好好品读一番。
杨义先
畅销书《人工智能未来简史》作者
布莱恩·麦卡洛生动地讲述了辉煌的预言、愉快的意外和偶然的时机,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创造了互联网时代的前25年。即使对我们这些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当我们回看过去,意识到人类的习惯、交流方式和整个社会在一代人成长的时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时,我们也感到非常惊讶。
克里斯·安德森
TED负责人
这本书注定会成为关于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图书,并将主导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通信到商业。麦卡洛通过艰苦的研究和娴熟的写作,为我们全面介绍了开创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公司和首席执行官。
布莱恩·麦切特
《iPhone简史》作者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互联网“大爆炸”
Mosaic网络浏览器和网景通信公司
网景公司的IPO成了历史时代的分界线。这家公司无法定义互联网时代——甚至无法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下来——但它是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并且成了所有人和公司效仿的模板。
第二章 掌控全球计算机的比尔·盖茨
微软与IE浏览器
据早期的员工说,微软最初的座右铭是“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运行着微软软件的电脑”。
第三章 美国,在线
美国在线与早期网络服务
美国在线可以成为比尔·盖茨简历上的一个脚注,或者它也可以奋起作战,成为“在线服务行业之王”。
第四章 各大媒体的网络大探险
Pathfinder、热线网站与数字广告
有些人认为“这张网”是一种玩具,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有效的观点。从现在来看,早期的互联网上有太多的东西确实很业余。
第五章 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早期搜索引擎与雅虎
有时候,投资那些名字愚蠢的公司,会获得漂亮的回报。
第六章 把这个东西送到月球上去
亚马逊及电子商务的诞生
在贝佐斯的愿景中,各种产品都会被送到购买者手中。先是图书,然后是其他任何东西。最终,他会让“应有尽有的商店”变成现实。
第七章 信任陌生人
易贝、社区网站和门户网站
在过去的20年里,互联网在很多方面慢慢地训练了所有人,使我们逐步适应了与大众互动,而且通常是与陌生人互动。
第八章 咖啡杯中的泡沫
飙升的互联网股票
股票市场不是一方输、另一方赢的那种零和游戏。在股票市场的游戏中,在一定时间内,几乎所有人都可能赢,或者几乎所有人都可能输。
第九章 非理性繁荣
富有创造力的亏损
当投资者突然开始要求公司实现赢利时,互联网公司的集体回应是:“什么?你不会是认真的吧!”
第十章 泡沫破裂
网景与微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和核冬天
当这场互联网玩家的聚会达到高潮时,你要意识到,是时候在音乐停止前抢到一把椅子了。
第十一章 网页排名魔法与音乐超新星
谷歌、Napster和互联网的重生
在互联网泡沫破裂时,20世纪90年代的梦想在这两家公司中仍然存在。
第十二章 媒体乌托邦
iPod、iTunes和网飞
它们理解了新时代消费者的期望是如何变化的。他们想要的是无限的选择和即时的满足。
第十三章 百花齐放
Paypal、Adwords、谷歌的IPO和博客
一些企业的成功开始驱除互联网泡沫的幽灵,但直到最后一波互联网初创公司中无可争议的明星站稳了脚跟,人们才愿意再次信任互联网。
第十四章 互联网2.0
维基百科,YouTube和大众智慧
互联网2.0涉及的是人们在网上表达自己——实际上,他们自己就生活在网上。
第十五章 社交网络
Facebook
扎克伯格在23岁时拒绝了10亿美元的诱惑,因为他认为自己拥有的创意价值更大。他这样做,成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业故事。
第十六章 移动设备的崛起
掌上电脑、黑莓手机和智能手机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电子设备世界里,大家都在争夺你的口袋空间,但是只有一个毫无争议的国王:手机。
第十七章 上帝手机
iPhone
智能手机 社交媒体,两项改变世界的技术在恰当的时机同时到来了。
尾 声
致 谢
参考文献
【文章摘要】
前言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计算机刚刚被发明出来时,没有人想到普通人会需要计算机,更不用说使用计算机了。人类发明计算机,最初是为了解决一些重大的问题:计算导弹轨迹、把一个人送上月球等。据说 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沃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全世界只需要 5 台计算机。”这句话也许是虚构的,但它确实体现了人们在计算机最初为人类服务时的认知。计算机是稀有而昂贵的神圣物品,就像古代的神谕一样,只在罕见的特殊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
计算机起初很昂贵,其设计既复杂又难以理解,而且它有一个房间那么大。这不是夸张的说法,被人们视为第一台现代计算机的ENIAC(埃尼阿克)占地约 1 800 平方英尺 ?,重约 50 吨。计算机实用性不高这一共识影响了其设计。没有人认为计算机要便于使用,因为没有人认为非专业用户会与计算机互动。早期的计算机历史讲述的是计算机专家与机器之间的实际互动。假设你有一个数学或工程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那么你需要把你的打孔卡片交给计算机专家,他们会用计算机梳理出答案。20 世纪 60 — 80 年代,虽然计算机开始渗透到工作场所(这让计算机行业的从业人员大为惊讶),但人们仍然认为,只有在有限的、特定的任务或项目中,“普通的”用户才能使用计算机。关于整个系统的更大的争论或对其更深的了解,留给了后来被称为“信息技术人员”的先驱。
然而,计算机那种诱人的、几乎被禁止的神秘感,吸引了 20 世纪 70 年代被认为是业余爱好者的一代人。这些爱好者想自己掌控计算机,他们希望计算机能直接响应他们,而不需要中介。他们想要个人电脑。之后,他们成功了。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比尔·盖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这些爱好者创造了个人电脑类别(个人电脑最初被称为微型计算机),并开创了个人电脑产业。
这仍然不足以让计算机变得方便普通人使用。在进入个人电脑时代近 10 年之后,该行业仍然被困在“命令行”模式中。你如果坐在一台计算机前面,会看到一个闪烁的光标。你需要输入一些东西,才能让计算机为你做事。你需要输入什么?这就是问题所在,是复杂的功能使计算机如此深奥。在命令行时代,要想使用这些该死的机器,你基本上需要从头到尾地阅读操作手册,或者提前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在你使用计算机之前,你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它。
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发明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图形、颜色、易于理解的图标、下拉菜单,以及一个被称为鼠标的可爱小工具,计算机变得人性化了。现在,当你坐在计算机前面的时候,你可以握住鼠标,然后只要点击即可,你不必事先知道任何事情。你可以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学习如何使用这台机器。图形用户界面由施乐公司发明,由苹果公司及其麦金塔电脑(Macintosh,简称 Mac)普及,然后被微软公司及其 Windows 操作系统主流化,它标志着进化的飞跃,最终使计算机更适合普通用户使用。
虽然计算机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办公室和家庭,但它仍然有一点儿深奥。你也许会在工作中使用文字处理程序,你的孩子可能会在地下室里玩计算机游戏,但你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并不真正需要使用计算机。到 1990 年,只有 42% 的美国成年人使用过计算机,且使用频率很低。1 在同一年,拥有计算机的美国家庭的比例还不到 20%。
互联网,尤其是万维网,最终使计算机成为主流。互联网使计算机真正变得对普通人有用。互联网使计算机成为你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要用的一样东西。这就是本书涉及的内容:网络和互联网如何使计算机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本书不是互联网本身的历史,而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大约从 1993 年到 2008 年,计算机和技术本身不再神秘,开始变得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这是一本关于卓越的技术、重大的困境和优秀的创业者的书。这是一本讲述我们如何让这些技术进入我们的生活,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书。
就像计算机一样,互联网不是为我们这些普通用户设计的。
1969 年,计算机首次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阿帕网(ARPANET),互联网的始祖,而且(大致上)与传说一样,阿帕网是由冷战时期美国军方与学术工业联合体组成的联盟研发的。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资助下,互联网最初的 4 个连接点,或者说“节点”,都在学术研究中心,它们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以及犹他大学。
阿帕网是一个新颖但并不普适的研究项目,从表面上看,它有助于决策者在核打击期间进行更多的(且更有弹性的)交流。研发阿帕网的学者们将该项目卖给了军队,又在之后的 20 年里将其改进成了一个更符合他们自己需要的系统:一个分布式、非分层的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能够促进研究界和科学界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阿帕网演变成了我们今天了解的互联网,但它并不是一个符合大众市场需求的通信系统,而是一个电子游乐场,供学者们在其中玩耍并交流思想。
互联网的成熟体现了这种聚焦精英主义的现象。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协议的设置都很复杂。从最常见的,比如 FTP(文件传输协议)和构成互联网的基本要素 TCP/IP(传输控制协议 / 互联协议),到最新的且看似比较复杂的,比如新闻组(Usenet)、Gopher(第一个真正的互联网搜索系统),甚至电子邮件——这些协议都不便于非专业用户使用。坦率地说,它们有些枯燥且倾向于实用主义。即便计算机变得私人化,而且技术本身变得丰富多样且大众化,互联网仍然顽固、孤傲地置身于学术界的象牙塔中。
简而言之,互联网需要属于它自己的图形用户界面革命,这种应用程序或用户界面的创新将会使互联网变得易于使用,这与图形用户界面在计算机演变过程中引起的革命性效果类似。万维网出现得正是时候,它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准确地提供了这种范式转变。
万维网出现于 1990 年。当时,Windows 开始将电脑带入全世界大多数家庭和办公室中,电脑鼠标和图形图标使复杂的计算过程变成了直观的点击。
万维网存在于这个世界。你用鼠标在网上导航,点击链接,整个过程简单的内在逻辑与人类思维一样:从一个想法或相关内容跳转到另一个想法,在想法与灵感、参考与反驳的信息之间来回畅游。万维网采用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将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并通过精妙的超链接将其表现了出来。一个网站连接到另一个网站,一个想法连接到另一个想法。
链接构建了互联网的整体概念,它把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把人们的想法连接在一起,把人类的思想连接在一起,这种比喻最终令人惊奇地成了现实。
然而,万维网本身仍然是学术界的宠儿,仍然是研究者的一个学术乌托邦的梦想。众所周知,蒂姆·伯纳斯 – 李(Tim Berners-Lee)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那是位于瑞士的一家杰出的跨国科学研究机构)工作期间发明了万维网。互联网诞生于一场为赢得冷战而开启的伟大科学研究,万维网则诞生于一场为揭示信息大爆炸的秘密而进行的伟大科学研究。
伯纳斯 – 李认为,他新开发的互联网协议是对现有互联网自身结构的改进。基于以前的概念和哲学理念(超文本、网络空间、协作),他建立了网络,并创造了一种真正的新媒介。伯纳斯 – 李在新闻组的帖子中宣称:“万维网项目融合了信息检索和超文本技术,打造了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全球信息系统。”3 但在本质上,他仍然将它视为一种研究媒介,一种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科学家共享数据、传播创意并合作研究的方式。
此外,他的帖子还涉及如下内容。
万维网项目旨在帮助高能物理学家共享数据、新闻和文件。我们非常有兴趣将万维网推广到其他领域,并为其他数据提供网关服务器。欢迎合作者!
人们认为,伯纳斯 – 李所呼吁的合作者是指研究人员和学者。尽管万维网最终会以各种结构化的方式方便普通计算机用户使用,但它仍然是为学者而不是社会大众设计的。
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催化事件使得万维网——以及整个互联网——成了主流。一项必要的创新使大量普通用户加入了计算机革命。由此,我们创造了一个拥有亚马逊网站、智能电视、应用程序商店、自动驾驶汽车和可爱的猫咪图片的世界。
事实上,还有一件事发生在一家研究机构中,但它的作用是将互联网和计算机从学术界的特权控制中解放出来,并把它们送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用户的怀抱(并最终装进我们的口袋)。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